
「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 II」,奠基於過去研究計畫成員之間的研究與合作交流,並延續2020年舉辦的第一次閉門會議,這次我們擴大舉辦並且對外開放,希望能夠進一步開展與深化後/冷戰知識政治等相關議題的討論。
我們的研究透過文化歷史、文本與人物訪談,分析東亞和東南亞的社會與國家,如何在所謂後/冷戰、後/二戰、後/社會主義或後/威權秩序的影子下所滋生的各種問題與矛盾。各研究議題提出不同領域的知識解殖,如何是未竟之事──從政治歷史研究、當代「船民」的口述歷史、女性主義與醫療現代性的比較歷史學、文學與文化的歷史與理論。一方面,知識解殖的未竟之業,持續加劇當下的文化對恃;另一方面,知識解殖的批判之眼,讓我們得以重訪看似過去的矛盾,也重新理解現代性的多重轉譯,並開啟可能的對話與反思。
本次學術研討會將主要聚焦在「戰後-冷戰」相關問題意識的開展與探討。探討的議題包括戰爭移民、難民地緣政治、戰後國家體制、新殖民主義與冷戰分斷的知識形構、 後/社會主義情感、性/別、歷史中介與革命/醫療烏托邦等。
透過此一學術研討會的知識與研究交流,我們期待能夠更加深化具有第三世界亞際參照視野的批判性冷戰研究,繼續挖掘新的冷戰問題意識,且嚴肅面對尚未結束的各式「冷戰」狀態,歷史關係,以及知識工程。
﹍﹍﹍﹍﹍﹍﹍﹍﹍﹍﹍﹍﹍﹍﹍﹍﹍
📌活動時間及地點:2022/11/25(五) 中央大學文學院一館A302
📌活動方式:
1. 本會議採預先報名制,限額50名,以實體方式進行,11/20(日)為報名截止日。提醒您,現場名額有限,若額滿我們將提前關閉報名連結。
2. 報名成功後,將在3-5個工作天內寄發報名成功通知至您的信箱,敬請留意收件。
3. 活動當日主辦方提供中午便當,請於報名時一併勾選是否需為您準備餐點。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iXFSseCzU58TNegJ9
📌會議議程與摘要:
「後/冷戰文化影子下之亞際知識解殖II」學術研討會 | 2022/11/25 | 中央大學文院A302 | |
時間 | 發表人 / 題目 | 評論人 | 主持人 |
9:30-9:50 | 報到 | ||
9:50-10:00 | 開幕式 | ||
10:00-12:00 | 劉吉雄(電視電影及紀錄片導演):《五十一船: 澎湖難民營視覺檔案選》編輯初稿 | 楊子樵(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 吳慧娟(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 |
林淑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陸地與海洋:越南青年Hùng的難民歷程與冷戰難民政治 | 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
回應與討論 | |||
12:00-13:00 | 午餐時間 | ||
13:00-15:00 | 黃道明(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分斷世代的心靈圖像:《巫言》的人我倫理與新殖民批判 | 林俊頴(作家) | 宋玉雯(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 |
林建廷(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革命醫療烏托邦:《春苗》與社會主義照護關係之重構 | 陳美霞(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 | ||
回應與討論 | |||
15:00-15:30 | 茶敘 | ||
15:30-17:30 | 丁乃非(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The ‘Vanishing Mediator,’ ‘Mother Power’ and Gao Mantang’s “Nine Daughters in My Family” | 白瑞梅(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 | 廉兮(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 |
劉人鵬(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如何閱讀社會主義烏托邦:以《大同書》為例 | 廖勇超(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 | ||
回應與討論 |
📌交通方式:
【臺灣高鐵】
◎ 高鐵桃園站 下車,出站後於公車站8號月台搭乘132、172市區公車直達中央大學(約每小時1班,車程15~20分鐘),或搭乘往中壢方向公車(至市區公車總站轉搭往本校公車)。
【火車】
◎ 台鐵中壢站 下車,前站出站後轉乘132市區公車或計程車(車程20~30分鐘)抵達本校。
【國道客運】
◎ 國道客運9025部分班次繞經本校,請見國道客運9025路線圖及時刻表,車程約30~40分鐘。
📌注意事項:
本活動將以實體活動方式進行,並將全程錄影、錄音。若參加本次活動,將視同您同意授權活動中拍攝到的影音照片可供主辦方使用(包括撰寫計畫報告、活動側記等),如有疑慮請來信與我們聯繫。
﹍﹍﹍﹍﹍﹍﹍﹍﹍﹍﹍﹍﹍﹍﹍﹍﹍
活動聯繫人:呂季儒(研究助理) 聯絡信箱:s9540983@gmail.com
主辦單位: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台灣聯合大學系統)
合辦單位: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國立中央大學深耕計畫、台聯大文化研究跨校碩博士學分學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